大精查项目位于天柱寨脚,这里植被覆盖率高,野草灌木翻过头顶,最让人头疼的是没有路,运输车辆无法将几十吨重的钻探设备拉进施工现场。
赵志华同志是该项目的钻探部负责人,他统筹安排103队、115队及自己101队的钻探人员和一些民工,通过人力硬抬设备。“一二起!”“嘿索、嘿索!”一双双粗糙而有力的大手紧握着绳索,绳索隔着薄薄的雨衣深深陷入队员们的臂膀;脚下的泥土由实变松,由硬变软,最后在大家反反复复的踩踏之下变成了稀泥。通过十来天的努力,最终才把体量庞大的设备拉进施工现场。
水乃万物之本,钻探施工时,钻头高速钻动会摩擦出高温,如果没有水进行冷却,过高的温度会烧坏钻头,让工作无法进行。可是施工现场没有水源,而已知的水源又距离太远,怎么办呢?赵志华想,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山间,没准哪里就有水源,于是,他主动请缨上山找水。
赵志华带着几个同伴,一起往深山进发。这个年代大家都知道,一来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二来砍柴的人几乎没有,因此,山上植被猛恶,把原有的路都覆盖了。赵志华带领大家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顾手上伤痕累累,最后,硬是把水源找到了!
正如一句形容贵州的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因受气候的制约,施工期间以雨天为主。该项目时间紧迫,必须三个多月完成野外作业,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晴天固然要正常开工,而下着小雨也不能停歇。实在下大雨无法开工,赵志华便会和同事们冒着雨,踏着泥泞,披荆斩棘的去为下一个钻点踏勘选路。
赵志华同志不仅做好了各项工作上的协调,更是做好了员工们的思想工作。因为此次项目的工作结构改变,相比之前,钻探部的员工不仅挣钱少了,而且生活、工作的条件也相对艰苦,加上长期驻守工地不能回家,所以部分人员有了些想法。赵志华同志主动找他们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一个人总不能天天吃大鱼,小鱼也要吃点,最终,化解了大家思想上的疙瘩。
赵志华不愧为沟通能手,做通内部人员的思想不说,还要去做外部工作。施工的地点难免会有占用耕地的情况,而个别村民表示不支持,强行开工定会发生冲突。每当这种时候,赵志华总是主动上门拜访村民,说明了这个项目对国家的重要性,并诚恳的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用皮卡车帮拉秋粮,拉柴火等等。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有情我有意,村民们不仅同意了占用耕地,还答应靠近村民住所的钻孔在不影响休息的情况下可以施工到晚上九点!
赵志华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他的行为正诠释了作为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