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我随大队机关何善立、乐飞和龙捷三位同志到雷山县旅普队参加“机关职工下基层工作”活动。为了不影响普查队正常工作,我特别与旅普队负责人范伟交代了“你们去哪工作,机关同志就去哪体验”的原则。他们今天安排的是去雷山毛坪。要去毛坪,几位年青同事可能是怀着好奇心想去看看那有什么风景。我则是心中暗自不住的喜悦,因为那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可以借此故地“重游”,我是怀着期盼的心情,急切地想看看它的现况。
毛坪,座落在雷公山主峰南东面山脚、太拥河丹江支流的源头,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东面低的扇形沟壑地,两条小溪从寨子中呈横卧的“人”穿过,水质清澈透明、洁白如玉,三五成群的小鱼在溪水中悠然自得地游荡,村寨四原始围森林密布、空气清晰。该村距离县城约有40多公里,当时是一个仅有一条断头毛土路的苗族小寨子,交通十分闭塞,当地群众生活还非常贫困,寒冬腊月,许多小孩都是光着赤脚在村里跑来跑去。
1993年,我担任矿产分队分队兼任技术负责,当时分队有一个锑矿项目在毛坪大槽一带开展地质详查工作。当年十二月中旬的一天,因临近年底,天气异常干冷,天空阴沉雾蒙蒙的,有经验的山区人都知道,那就是下雪的前兆,但我和分队驾驶员还是冒着冽风前往毛坪,一方面是去看望冬天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们,给他们送吃的;另一方面是给他们送备用金维持生产。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中午一到毛坪,天空中就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满天飞扬,能见度也只有百余米。由于担心车子被困那里影响分队其它项目的工作,一下车就我就叫司机返回,我则凭借着当时年轻冲劲,请一个老乡引路冒雪上大槽。大槽位于毛坪村南面的山脊上,海拨有1000多米,说是详查项目,其实就是在这个山脊上施工两个探矿坑道,所以现场只有两位进行坑探编录的地质技术人员,其余的都是做工的附近老乡,他们吃也就和老乡搭伙。说是项目部,他们住的则是用几根木柱搭成一个架子,周围用一些大小不一的木板钉着围成的工棚,里面则是用旧报纸贴着,用以遮挡木板间缝隙吹进的冷风。我在山上呆了三天,白天和地质员进坑道编录还不觉得怎么冷,但到了晚上,由于地处山顶,风特别大,强劲刺骨的东北寒风,肆意地穿破木板间单薄的报纸,呼呼地在工棚里面乱窜,我是顾了头脚冰,盖了脚头冷,仿佛就像睡在冰库中,半醒半睡地过了三个晚上,当时那寒风刺骨的场景,至今难忘。
弹指一挥间,23年过去,我也从一个30小伙变成了饱经风霜的中年男人。今非昔比,现在的毛坪已是一个受国家保护的传统苗族村落,以前高低不平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大道;国家投资两千多万修建的村中心广场正热火朝天地在建设中,周围一幢幢砖瓦结构的房屋正在拨地而起,看到村民们个个挂在脸上幸福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昔日里我们在此勘查的矿产资源,也因其开发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等原因,目前处于停采状态。当前我们正在热火朝天开展的旅游资源大普查,又为当地寻找到了新的资源、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将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实现他们与全县人民共同奔小康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重返毛坪,看到它今日的风采,让我感慨万千。真心祝愿毛坪的明天更加美好!